站内搜索:

美丽乡村

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美丽乡村 >

甘肃省甘谷县渭济渠的尴尬

发布时间:2017-10-08 21:28
甘肃省甘谷县渭济渠的尴尬
                                                                                                  作者 颉万新   王海峰

     网上西部讯渭济渠是家乡的一条渠,最早称名陆田渠,老百姓习惯叫它黄渠。据甘谷县县志记载,它是1923年和1954年分两次开挖的一条人工灌溉渠。该渠自渭河北岸顺流而下,西起甘谷朱圉乡东至新兴镇的渭水峪村,整个渠长约25公里。上百年来,渭济渠就像一位无私的母亲,用自己甘甜的乳汁润泽乡里,造福一方,为沿途百姓浇灌耕地田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惠民渠、幸福渠。
然而,今日的渭济渠,已今非昔比,正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尴尬。

 
      尴尬一:渭济渠正在变为一条垃圾渠。现在的渭济渠,在有些人眼里简直就变成了自己家里的垃圾投放点,随意将各类生活垃圾、各种建筑垃圾和废弃物乱倒其中。渠内诸如炉渣、玻璃瓶、塑料袋、砖石瓦块等垃圾随处可见,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致使渠底越垫越高,水流日渐不畅。从某种程度讲,渭济渠已经变成了一条垃圾渠。
     尴尬二:渭济渠正在变为一条污水渠。现在的渭济渠,沿途住户随意将生活污水、人畜粪便排放其中,尤为不堪忍受的是竟然将死猫死狗等腐烂动物也投入渠内。试问这样的污秽之水,谁敢浇灌自己的田园果苗、蔬菜?谁敢让自家的牲畜放心饮用?每到春夏之际,只要你到渠岸上走一圈,你就会被那刺鼻臭气熏得夺路而逃。
     尴尬三:渭济渠正在变为上游有水下游干的“半截子”渠。现在的渭济渠就上游而言,尚可起到浇灌作用,但由于沿途有上百个闸口,每个闸口缺乏监管且都可随意放水,因此渭济渠的水根本就流不到下游,下游群众只能是“盼水兴叹”。

 
    尴尬四:渭济渠两岸的绿化树木正在消失殆尽。年龄稍长的人仍然记得,昔日的渭济渠两岸可谓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犹如一条绿色长廊横贯东西,绵延数十公里,是人们休闲散步的好去处。然而,时至今日,由于人们的乱砍乱伐,渭济渠的绿化树木基本上是砍伐殆尽,所剩无几。毫不夸张地说,今日的渭济渠,造福一方的浇灌功能已严重退化,也失去了往日绿化美化环境的风采。
渭济渠今日之现状,是长期疏于管理而形成的,它反映了相关部门在对该渠管理方面严重地无政府主义状态,负有不可推卸的监管责任。渭济渠的前景确实令人堪忧,已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在此呼吁有关领导和相关部门,对渭济渠的现状能够引起高度重视,加强治理与监管,还渭济渠浇灌、绿化于一体的本来面目。现在党中央正在下大力开展精准扶贫,实行了层层包干的问责制,国家也已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长制》,应该说对该渠的治理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治理正当时。只要真抓真管,问题是不难解决的。
     上世纪,甘谷县和渭济渠相继开挖的还有渭河南岸的“南岭渠”,和“渭济渠”称为“姊妹渠”,令人遗憾的是“南岭渠”已经烟飞云散,变成了人们的记忆,成为了历史。但愿“南岭渠”的悲剧不要在渭济渠重演。让我们共同期待!

 
    (作者介绍:颉万新,甘肃省甘谷县新兴镇人,1974年12月从甘谷县人武部应征入伍,2000年转业前任驻陕某旅副政委,后供职于西安市地方税务局。王海峰,甘肃省甘谷县新兴镇人,1976年12月从甘谷县人武部应征入伍,曾任駐陕某团副政委,1998年转业后供职于光大银行。作者虽然离开家乡都已40余年,但始终关注着家乡的建设和发展。)

上一篇:立足基层 服务于民——记岐山县北阳村第一书记
下一篇:2018中国•方城高峰论坛暨招商推介会举行

相关文章

 

教育培训

更多>>

人物专访

更多>>
免责声明| 关于我们 | 使用帮助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主管单位:西安新城西部信息与文化研究所 版权所有 网上西部网 CopyRight © 2014 备案号:陕ICP备15000786号 邮编:710016
网络部地址:陕西省政府大院鲁迅图书馆副一楼    编辑部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陕西工人报社3单元4楼
联系电话:029-87402878  传真:029-81624341  微信号:13389224618  QQ:2651333931  投稿邮箱:wsxbpt@163.com
 技术支持:旭阳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