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 3月17日,在清华大学举行的就业洽谈会上,两名求职者在查询招聘信息。 经济日报记者 韩秉志摄
右图 3月19日,人社部主办的第三届跨区域(春季)高校毕业生巡回招聘“北京站”招聘会上,求职者与用人单位交流。
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高达765万人。面对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持怎样的就业观?是坚守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还是选择到生活、工作压力略小的地区?是选择做公务员、进入国企与事业单位,还是选择小微企业,或者自己创业?
又是一年“求职季”。《经济日报》记者调查发现,今年大学生在找工作时,求职心态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从变化中,折射出青年人价值观与成才观的变化,折射出“双创”对青年人首创精神、创造能力与创新勇气的激励。当然,这需要相关部门在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公共服务时,推出更多的创新之举。
基层有基层的精彩
3月17日,清华大学综合体育馆。近7000名高校毕业生参加了这场清华大学本年度规模最大的就业洽谈会。
招聘现场,兰考县急需人才岗位的展位前人头攒动。前来投简历的、咨询相关政策的大学生,挤满了不足10平方米的展位。一个贫困县的人才需求岗位能够吸引如此多的大学生关注,这让兰考县的招聘负责人张连生没有想到。
北京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应届硕士生王海信径直来到兰考县展位。他告诉记者,自己是兰考人,早就定下了回家乡建功立业的想法。
“每次回老家,我都能感受到家乡的迅速发展,但同时也感觉到,家乡更需要人才去添砖加瓦。回报家乡,这是我们年轻人的使命。我知道,去基层工作会更艰苦,但是我对未来充满信心。”王海信说。
“就业环境变了,大学生的就业观也随之发生变化。”张连生说,今年是兰考县第一次组团走出去招聘,从最近连续在上海、北京等地高校的招聘工作来看,反馈情况不错。
“近年来,随着西部地区引才力度的不断加大,不仅越来越多的当地生源选择回家乡发展,还有不少非当地生源也选择去西部工作。”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主任林成涛说,目前清华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更加均衡、更加优化:去年有150余名毕业生主动选择到基层公共部门就业,今年这一数字预计将超过200人;6年来赴基层公共部门就业的毕业生累计已达近千名。
毕业生对发展空间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也使他们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更趋于理性。招聘会上,北京科技大学应届毕业生张林阳把简历投给了新疆某企业的研究员岗位。他告诉记者,受经济下行、化解过剩产能等因素影响,自己所在的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今年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这就需要把眼界放得更宽。他说自己报考最远的地方,甚至到了西藏玉龙地区。
“在职位和城市地理位置之间,我优先考虑的还是职业。避开北上广等高竞争区,到矿业资源丰富的地区工作,发展空间同样广阔。就业不仅是为了安身立命,也是为了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和幸福的生活,在关注职业前景的同时,我还注重职业带来的幸福感。”张林阳说。
走出与众不同之路
作为应届毕业生,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硕士生、清华大学创客空间协会创始人毕滢最终选择了创业。
“我们公司主要围绕创客领域进行创客教育研发、创客空间建设、创客项目孵化,把学生半成品的创业项目向商业化转变。”毕滢表示,自己创业之后,也会接收清华大学的学弟学妹们,为他们提供就业平台。
早些年,毕业便创业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还是新鲜事,今年,尊重个性、不走寻常路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趋势。在双创政策的感召和支持下,不少大学生选择加入“创客”大军。
林成涛表示,在清华大学,直接选择创业以及有创业准备的学生数量在明显增加。“与去年相比,今年选择直接创业的学生预计将会增加几十人,总数预计将超过100人。”
除了直接创业,招聘会上,科技创新型企业和创业企业也备受大学生关注。北京启迪创业孵化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永瑞手中厚厚的一沓简历,印证了大学生浓厚的创业热情。
王永瑞告诉记者,短短几年时间,创业孵化器已经从一个边缘的行业发展到备受社会关注的行业。如今,科技企业孵化器在推动大学生创业尤其是以技术创业带动就业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方面,孵化器可以给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很好的锻炼平台;另一方面,即便以后不创业,也能为他们积累很好的从业经验。”王永瑞说。
涌泉金服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TO张椿表示,许多大学生都愿意到初创期的创业企业,与企业共同发展。
提升就业满意度和匹配度
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765万,比去年增加16万。加上职业学校毕业生、初高中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和往届毕业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青年群体就业压力很大。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强调,要以实施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为主要抓手,精准施策,力争所有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毕业生都能实现就业。
近年来,逐年持续增加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也倒逼出一种新的现象,毕业生就业观日趋理性、更为科学与多元化。同时,高校也不再简单地关注就业率,而是将就业与育人相结合,帮助毕业生提升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明确自己的个性特长,精准推送就业服务,从而提升就业满意度与个性化的就业匹配度。
林成涛说,今年清华大学预计有毕业生近7000人,与往年基本持平。截至目前,清华大学2016届毕业生签约率已超过五成。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发展与职业指导,大力引导学生将个人职业理想同社会需要紧密结合,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京外就业率逐年提高且已连续3年超过50%,就业地域分布更加均衡。
需要认识到,我国目前存在的“就业难”,主要问题仍是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社会用工需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状况不相适应,一方面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却有相当数量的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毕业生,难以满足用工需求。为此,各地纷纷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服务措施。
比如,青岛市今年确定在青岛高校建立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站,发挥政府职能与高校、人力资源机构通力合作的优势,掌握大学生就业需求,发布企业需求人才、重点产业领域薪酬水平、人才市场供需形势等情况,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江苏省将出台相关指导意见,深入挖掘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创造的就业机会,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确保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率和就业服务率均达100%,对长期失业的毕业生和就业困难毕业生,实施“一人一策”专项帮扶计划。(经济日报记者 韩秉志)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本网编辑: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