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向来认为过日子就是要精打细算,能花两百买到的东西绝对不当二百五。财富的积累一个积少成多的过程。
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日子那么长,自然得省着点花。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作者:张野,青山资本创始人
1、省下的钱能换回安全感吗?
省钱的极致,是长这样的。
桥本是纽约一名30多岁的注册会计师,在这个地球上消费水平最高的地方,她每个月只花区区15美元(约合100元人民币)便足以维持生计——这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一样的事情,正在现实中上演。
诸如此类的所谓“省钱秘笈“实在教人瞠目结舌,观众惊呼:这是在用生命省钱啊!
注册会计师妥妥地属于高新行业(年薪平均9万美金),为什么桥本要选择这样极端的生活方式呢?
答案是,焦虑。
网络经济的泡沫破灭后,桥本被解雇了。“我顿时意识到什么样的工作都没有保障,一定要节俭生活才行。省下来的钱,我全都投入在养老金计划和储蓄上。”
追求安全感和保障,她的出发点恰恰是许多人省钱的共同理由。桥本的行为是出格的,但行为动因却是普遍的。
只是,穷尽一切压榨自己,这样的生活索然无味,又有何奋斗的动力可言?省钱的目的是让自己拥有更多可以支配的资产。
而作为职场人士,让自己体面而专注地投入到工作之中,所获得的回馈将远远大于抠抠唆唆省下来的一笔小钱。
2、会花钱,才更会赚钱,买买买才是第一生产力
上海有一对40岁出头的夫妇,双双辞去了工作,过起了“隐世”的生活。
“我们靠之前上班的积蓄过日子。自己的房,无贷无车,两个人一年2万,过得很幸福。我们俩都不上班,无孩。所以全年不用买穿的,也没有额外花销。”
与这种生活模式相比,更颠覆性的是他们所鼓吹的态度——他们认为赚钱恰恰是最花钱的行为。
“因为我算过,如果上班要买新的穿,还有交通(上班来不及有时要叫车),外食,同事之间吃饭等等,一年也存不了钱,还不如不上班,什么花销也没有。
我们除了父母,其他人一概不往来,省钱。”
人各有志,但对于大多数职场人来说,这样的态度是不值得提倡的。赚钱不仅仅是增加积蓄,更是让你在有偿的条件下,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
会花钱所带来的财富增长,绝对能超过一味的省钱。
1. 你的形象价值百万
以省钱为目的的事情,一般很难兼顾体面和优雅。而塑造一个人的品味和气质的东西,往往都是不必要的花费。
买质量好的衣服、鞋子,做有设计感的发型,这些消费在省钱一族看来都是不必要的开支。事实上,穿衣打扮是一个人内在精神状态的展现方式。职场上,连自己的形象都管理不来的人,很难赢得他人的尊重。
试想一下,你穿着一身裁剪合度的职业装去谈生意,对方迎面向你走来,身上除了爆款就是疑似A货,领口还有些泛黄,你在第一时间会对ta的专业性与合作诚意有一个怎么样的初步判断?
2. 健康是最大的财富
一个以“省钱”为标准对自己的生活进行要求的人,为了不浪费和更节省,次级货甚至是有害身体健康的食品、日用品也会照用不误,可想而知,他们更不会主动花钱去健身房。
长期来看,这种行为带来的后果是得不偿失的。且不论无法将强健的体魄转化为财富,补贴在医疗上的费用其实也相当高昂。
3. 会花钱才能创造良性循环
当我们好不容易省下十块钱,心里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让这十块钱在手里攒得更久一点。习惯了省钱以后,你不敢太花钱,因为这样的话前面锱铢必较的努力也就没有意义了。
为此,我们会下意识地压缩自己和身边人的生活品质,陷入忍耐和压力的漩涡之中。
而花钱,并不代表我们不珍惜这个钱,恰恰相反,我希望自己的钱花得物有所值。花出去的钱是投资,丰富自己的知识眼光,搭建自己的人脉平台。
花钱去获得更多的资源,才能利用这些的资源赚取更多的钱,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开源比节流更重要,资源渠道的扩充能让效益扩大,固步自封则容易让错误放大。那些把钱辛苦省下来大把购买理财产品的人,他们获取咨询的手段往往来自商业广告和道听途说的经验甚至谣言,这样造成的后果可想而知。
事实上,财务知识也需要花费相当的金钱、时间和精力去系统学习。
3、会花钱的人才能过上有品质的生活
有人认为省钱需要技巧,省下来的钱虽然不多,却让人觉得充满乐趣——这种想法其实跟热衷在微信上抢红包的没什么差别。要知道,在享受了省钱的短暂乐趣之余,你也会错过生活中的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先说出去玩吧,想要少花钱那当然就选穷游。可食宿交通是省了,旅行休闲的乐趣也折腾得不剩什么了。又或是报了个超低价旅行团,结果被导游坑出一脸血。
好,为了省钱,干脆旅游也不去了,就待在家吧——可除非你生活在孤岛上,否则社交也是必不可少。
同事聚餐?不去!在餐厅随便点个饮料就够吃一星期大白菜了!
亲戚好友的婚丧嫁娶?当然能躲则躲!一封红包就够吃一年大白菜了!
这省下来的白菜钱,会让你丧失许多与身边人变得亲密的机会,与群体渐行渐远。社交和礼仪从纯粹功利的角度看诚然是无用的,但它们的存在却能维持人心的秩序,帮助一个人在精神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发展的空间。
4、免费的才是最贵的,很多人都没意识到
金牛座一族最喜欢的词语是什么?
免费!
虽然这是个关于星座的玩笑,但这两个字成功地给人带来了视觉的冲击和愉悦的感受,但事实上,所有的免费模式背后都伴随着更高昂的“收费”——你的行为成本。
上免费的高速公路,就要陷入无止境的拥堵;看免费的节目,就要等待70秒的冗长广告;看免费的影片,就要忍受劣质摇晃的枪版画面,或是挑已经超过电影保护期的片子。
你省下了钱,却失去了时间、舒适和时效性,免费使得一些消费品变得没有效率。
人生就像一个瓶子,如何才能把石块、砂砾和水都放进去?
答案是先放石头,再将砂砾填补空隙,最后让水渗进去——先放重要的东西,才能让你的生活拥有更大的空间和可能。
人生在世,还有比你的时间和幸福体验更重要的东西吗?
我们常说钱要花在刀刃上——但一个人能不能把钱赚回来,是看他学不学习,学习需要经过一个过程,然后才有思考的基础“我为什么花这个钱,而不花那个钱”,值不值得、精准与否的判断,全部都来自一件事情——就是我们得学习,怎么学习,学习是要花钱的。
人生最珍贵的是时间而不是金钱。而真正可怕的事情是,时间的有限是赚不回来的。
你把你的时间看得不值钱,谁会把你这个人看得值钱呢?
当你把你的时间看得很值钱的时候,你就不会花时间在省钱上,而是花在投资自己上。
一个舍不得在自己身上花钱的人,在面试、岗位提拔的时候一定会吃亏。
老板关心的是:你有什么学识、长成什么样子、衣着是否得体、视野是否广阔。而这些,都是需要你去自我投资的。
人省,就永不能发展。
对了,还有一个逻辑,“穷人” 该不该创业?
投资人在筛选项目时,如果能够提前识别出不靠谱的创业者,对降低投资失败风险当然是有帮助的。这篇文章是投资人张野根据自己的投资经验做的小结。
到今年年底,距离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这个口号的提出就已经有一年零三个月了。这 400 多天里,我们都领教了或听说了太多戏谑的故事——在微博上,调侃北京的段子共有三大类,除了朝阳的群众、爆表的雾霾,就是中关村的创业咖啡馆。
就如同一边是官方文件把 “草根创业” 抬上了 “助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的政策地位,另一边是想去创业大街围观总理来访,却被保安请了出去的大学生。全国 1600 多家孵化器构建了一座围城,里边的人不断用精美的 BP 告诉世人我很好,外边的人按捺不住刚读完《马云语录》后那颗跃跃欲试的心。
对于这种新常态,很多媒体都评价为 “浮躁”,我不同意这个说法,因为 “浮躁” 这种判断本身也太过浮躁,这里边当然有人们情绪上的浮躁,但当前互联网创业的问题本质只是情绪泛滥吗?实际上,更真实或者更残酷的原因,是有太多不应该创业的人去创业了,而这其中最不应该创业的,就是 “穷人”。
两年来,我投了包括 fiil 在内的近四十个项目,少有失手。也因此获得了市场的认可,拿到清科天使排名 30 强。如果说我的投资理念有什么可取之处的话,我认为首要就是 “不投穷人”。
什么是 “穷人”?
当然不是财务意义上的穷人。不适合创业的 “穷人”,是指拥有 “穷人思维” 的个体。见的创业者越多,你就越会发现,有的人出来创业,简直是对家人和社会的一种犯罪。
什么是 “穷人思维” 呢?
我举几个例子让你们感受一下。
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创业者:你问他这个项目的商业模式是什么,他说没想明白,我说好,那你这个项目和市场上同类产品的差异化在哪,他说了半天也没讲清楚。我说你这么多地方都想不明白,不妨再好好想想。他说创业不就该是这样吗?马化腾当年也没想明白,不一样成功了吗?
类似的还有:创始人股权结构有问题,没事儿,创业就是先往前走,遇到问题再解决;团队缺乏关键人物,没事儿,创业团队都是慢慢凑齐的,不行了再说;竞品 A 开发了这个功能,我也要上,B 开发了那个功能,我也要上,大家多加班赶出来,加班费?创业就是该拼一拼嘛。总之——“创业不就该是这样的吗?”
你看着好像这人很务实,行动力很强,其实这句话隐藏着一个黑色逻辑,就是把创业这个词浪漫化神圣化了。好像创业就可以不用遵循市场规律,就可以拉着所有人一起无偿爬雪山过草地,哪怕长征方向不明确,管他呢先上路再说。
创业有什么可浪漫的?创业说到底就是资源优化或者资源变现,不是请客吃饭,不是绘画绣花,不是选秀节目。连最基本的商业逻辑都要违背的人,怎么能创业?
还有一类创业者,我们身边也不鲜见,这类人勤奋的简直令你无地自容。你工作时他也工作,你休息时他还在工作,你约他晚上吃个饭,说好 8 点,他 11 点才到,吃完了他又回去工作了。有时候想想自己一天睡 7 个小时,和人家一比都该判刑。
但往往这种创业者常会犯一类错误,就是 “自我感动”。一接受采访就说一周只睡几个小时,动不动就不吃不喝不眠不休,最后感慨一句创业没有捷径,只有拼命。即便不看他的项目,我也大概能猜到这个团队胜算几何,或者说值不值得投资。
为什么呢?因为努力只能决定你的下限,而选择可以决定你达到的上限。你把精力都放在提高下限,或者说放在止损上去了,哪还有机会抬头看路?流淌的汗水值钱吗?值,但别拿汗水去掩饰你做战略选择时的愚蠢。
选择当然大于努力,甚至可以说和出身、运气之类要素相比,努力是最不重要的。但没几个创业者愿意承认这一点,宁愿承认自己懒也不能承认自己蠢,这是人性。
最后还有一类,就是每天琢磨着如何喝凉水过日子的。比如你去百度搜一下 “创业 + 不花钱”,瞬间出来一堆垃圾内容,什么不花钱上头条、不花钱招人、不花钱验证项目之类的。创业者总觉得自己是人精,总能柳暗花明绝处逢生四两拨千斤,其实越不走阳关道你的路就越窄,如果真有不花钱就能做把品牌做好的事,BAT 每家养那么多市场公关人员是干吗呢?做慈善吗?
再插一句,对于媒体上铺天盖地的 “互联网创业就是烧钱” 这种论调,实在是难以苟同,哪怕是完全不靠谱的项目,早点花完钱回去老老实实上班,也比不死不活耗着强。试错、培养用户习惯、买流量都不叫烧钱,只有上坟才叫烧钱。
穷人思维阻挡了商业逻辑的运转
以上这些,都是最典型的 “穷人思维”,和人的资产、学识、经历都没什么必然关系。这种价值观本身没有什么对或错,有些还挺适合打工或做小买卖。但穷人思维放在创业的语境下就十分不合时宜,因为它阻挡了商业逻辑的运转。任何不能更优化资本变现通路的项目,都很难得到市场的认可。
即使是在被认为富有创业精神的美国,企业家作为一种职业,也只是少数人的专利。而自 2010年 来,中国初创企业数量每年以将近 100%的速度增长,到 2014年 达到 161 万家。这一速度几乎是排在第二名的英国的两倍,比英美日三国加起来还要高。实际上,真正赚钱的行业,根本用不着国家去号召,资本就已经疯狂逐鹿了,比如各类理财产品。而但凡政策鼓励或支持的事情,要么高风险,要么低回报。如果中关村的咖啡馆可以助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那么北影厂门口趴活的群众演员早就改写娱乐产业版图了。不是吗?国人向来认为过日子就是要精打细算,能花两百买到的东西绝对不当二百五。财富的积累一个积少成多的过程。
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日子那么长,自然得省着点花。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作者:张野,青山资本创始人
1、省下的钱能换回安全感吗?
省钱的极致,是长这样的。
桥本是纽约一名30多岁的注册会计师,在这个地球上消费水平最高的地方,她每个月只花区区15美元(约合100元人民币)便足以维持生计——这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一样的事情,正在现实中上演。
诸如此类的所谓“省钱秘笈“实在教人瞠目结舌,观众惊呼:这是在用生命省钱啊!
注册会计师妥妥地属于高新行业(年薪平均9万美金),为什么桥本要选择这样极端的生活方式呢?
答案是,焦虑。
网络经济的泡沫破灭后,桥本被解雇了。“我顿时意识到什么样的工作都没有保障,一定要节俭生活才行。省下来的钱,我全都投入在养老金计划和储蓄上。”
追求安全感和保障,她的出发点恰恰是许多人省钱的共同理由。桥本的行为是出格的,但行为动因却是普遍的。
只是,穷尽一切压榨自己,这样的生活索然无味,又有何奋斗的动力可言?省钱的目的是让自己拥有更多可以支配的资产。
而作为职场人士,让自己体面而专注地投入到工作之中,所获得的回馈将远远大于抠抠唆唆省下来的一笔小钱。
2、会花钱,才更会赚钱,买买买才是第一生产力
上海有一对40岁出头的夫妇,双双辞去了工作,过起了“隐世”的生活。
“我们靠之前上班的积蓄过日子。自己的房,无贷无车,两个人一年2万,过得很幸福。我们俩都不上班,无孩。所以全年不用买穿的,也没有额外花销。”
与这种生活模式相比,更颠覆性的是他们所鼓吹的态度——他们认为赚钱恰恰是最花钱的行为。
“因为我算过,如果上班要买新的穿,还有交通(上班来不及有时要叫车),外食,同事之间吃饭等等,一年也存不了钱,还不如不上班,什么花销也没有。
我们除了父母,其他人一概不往来,省钱。”
人各有志,但对于大多数职场人来说,这样的态度是不值得提倡的。赚钱不仅仅是增加积蓄,更是让你在有偿的条件下,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
会花钱所带来的财富增长,绝对能超过一味的省钱。
1. 你的形象价值百万
以省钱为目的的事情,一般很难兼顾体面和优雅。而塑造一个人的品味和气质的东西,往往都是不必要的花费。
买质量好的衣服、鞋子,做有设计感的发型,这些消费在省钱一族看来都是不必要的开支。事实上,穿衣打扮是一个人内在精神状态的展现方式。职场上,连自己的形象都管理不来的人,很难赢得他人的尊重。
试想一下,你穿着一身裁剪合度的职业装去谈生意,对方迎面向你走来,身上除了爆款就是疑似A货,领口还有些泛黄,你在第一时间会对ta的专业性与合作诚意有一个怎么样的初步判断?
2. 健康是最大的财富
一个以“省钱”为标准对自己的生活进行要求的人,为了不浪费和更节省,次级货甚至是有害身体健康的食品、日用品也会照用不误,可想而知,他们更不会主动花钱去健身房。
长期来看,这种行为带来的后果是得不偿失的。且不论无法将强健的体魄转化为财富,补贴在医疗上的费用其实也相当高昂。
3. 会花钱才能创造良性循环
当我们好不容易省下十块钱,心里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让这十块钱在手里攒得更久一点。习惯了省钱以后,你不敢太花钱,因为这样的话前面锱铢必较的努力也就没有意义了。
为此,我们会下意识地压缩自己和身边人的生活品质,陷入忍耐和压力的漩涡之中。
而花钱,并不代表我们不珍惜这个钱,恰恰相反,我希望自己的钱花得物有所值。花出去的钱是投资,丰富自己的知识眼光,搭建自己的人脉平台。
花钱去获得更多的资源,才能利用这些的资源赚取更多的钱,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开源比节流更重要,资源渠道的扩充能让效益扩大,固步自封则容易让错误放大。那些把钱辛苦省下来大把购买理财产品的人,他们获取咨询的手段往往来自商业广告和道听途说的经验甚至谣言,这样造成的后果可想而知。
事实上,财务知识也需要花费相当的金钱、时间和精力去系统学习。
3、会花钱的人才能过上有品质的生活
有人认为省钱需要技巧,省下来的钱虽然不多,却让人觉得充满乐趣——这种想法其实跟热衷在微信上抢红包的没什么差别。要知道,在享受了省钱的短暂乐趣之余,你也会错过生活中的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先说出去玩吧,想要少花钱那当然就选穷游。可食宿交通是省了,旅行休闲的乐趣也折腾得不剩什么了。又或是报了个超低价旅行团,结果被导游坑出一脸血。
好,为了省钱,干脆旅游也不去了,就待在家吧——可除非你生活在孤岛上,否则社交也是必不可少。
同事聚餐?不去!在餐厅随便点个饮料就够吃一星期大白菜了!
亲戚好友的婚丧嫁娶?当然能躲则躲!一封红包就够吃一年大白菜了!
这省下来的白菜钱,会让你丧失许多与身边人变得亲密的机会,与群体渐行渐远。社交和礼仪从纯粹功利的角度看诚然是无用的,但它们的存在却能维持人心的秩序,帮助一个人在精神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发展的空间。
4、免费的才是最贵的,很多人都没意识到
金牛座一族最喜欢的词语是什么?
免费!
虽然这是个关于星座的玩笑,但这两个字成功地给人带来了视觉的冲击和愉悦的感受,但事实上,所有的免费模式背后都伴随着更高昂的“收费”——你的行为成本。
上免费的高速公路,就要陷入无止境的拥堵;看免费的节目,就要等待70秒的冗长广告;看免费的影片,就要忍受劣质摇晃的枪版画面,或是挑已经超过电影保护期的片子。
你省下了钱,却失去了时间、舒适和时效性,免费使得一些消费品变得没有效率。
人生就像一个瓶子,如何才能把石块、砂砾和水都放进去?
答案是先放石头,再将砂砾填补空隙,最后让水渗进去——先放重要的东西,才能让你的生活拥有更大的空间和可能。
人生在世,还有比你的时间和幸福体验更重要的东西吗?
我们常说钱要花在刀刃上——但一个人能不能把钱赚回来,是看他学不学习,学习需要经过一个过程,然后才有思考的基础“我为什么花这个钱,而不花那个钱”,值不值得、精准与否的判断,全部都来自一件事情——就是我们得学习,怎么学习,学习是要花钱的。
人生最珍贵的是时间而不是金钱。而真正可怕的事情是,时间的有限是赚不回来的。
你把你的时间看得不值钱,谁会把你这个人看得值钱呢?
当你把你的时间看得很值钱的时候,你就不会花时间在省钱上,而是花在投资自己上。
一个舍不得在自己身上花钱的人,在面试、岗位提拔的时候一定会吃亏。
老板关心的是:你有什么学识、长成什么样子、衣着是否得体、视野是否广阔。而这些,都是需要你去自我投资的。
人省,就永不能发展。
对了,还有一个逻辑,“穷人” 该不该创业?
投资人在筛选项目时,如果能够提前识别出不靠谱的创业者,对降低投资失败风险当然是有帮助的。这篇文章是投资人张野根据自己的投资经验做的小结。
到今年年底,距离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这个口号的提出就已经有一年零三个月了。这 400 多天里,我们都领教了或听说了太多戏谑的故事——在微博上,调侃北京的段子共有三大类,除了朝阳的群众、爆表的雾霾,就是中关村的创业咖啡馆。
就如同一边是官方文件把 “草根创业” 抬上了 “助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的政策地位,另一边是想去创业大街围观总理来访,却被保安请了出去的大学生。全国 1600 多家孵化器构建了一座围城,里边的人不断用精美的 BP 告诉世人我很好,外边的人按捺不住刚读完《马云语录》后那颗跃跃欲试的心。
对于这种新常态,很多媒体都评价为 “浮躁”,我不同意这个说法,因为 “浮躁” 这种判断本身也太过浮躁,这里边当然有人们情绪上的浮躁,但当前互联网创业的问题本质只是情绪泛滥吗?实际上,更真实或者更残酷的原因,是有太多不应该创业的人去创业了,而这其中最不应该创业的,就是 “穷人”。
两年来,我投了包括 fiil 在内的近四十个项目,少有失手。也因此获得了市场的认可,拿到清科天使排名 30 强。如果说我的投资理念有什么可取之处的话,我认为首要就是 “不投穷人”。
什么是 “穷人”?
当然不是财务意义上的穷人。不适合创业的 “穷人”,是指拥有 “穷人思维” 的个体。见的创业者越多,你就越会发现,有的人出来创业,简直是对家人和社会的一种犯罪。
什么是 “穷人思维” 呢?
我举几个例子让你们感受一下。
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创业者:你问他这个项目的商业模式是什么,他说没想明白,我说好,那你这个项目和市场上同类产品的差异化在哪,他说了半天也没讲清楚。我说你这么多地方都想不明白,不妨再好好想想。他说创业不就该是这样吗?马化腾当年也没想明白,不一样成功了吗?
类似的还有:创始人股权结构有问题,没事儿,创业就是先往前走,遇到问题再解决;团队缺乏关键人物,没事儿,创业团队都是慢慢凑齐的,不行了再说;竞品 A 开发了这个功能,我也要上,B 开发了那个功能,我也要上,大家多加班赶出来,加班费?创业就是该拼一拼嘛。总之——“创业不就该是这样的吗?”
你看着好像这人很务实,行动力很强,其实这句话隐藏着一个黑色逻辑,就是把创业这个词浪漫化神圣化了。好像创业就可以不用遵循市场规律,就可以拉着所有人一起无偿爬雪山过草地,哪怕长征方向不明确,管他呢先上路再说。
创业有什么可浪漫的?创业说到底就是资源优化或者资源变现,不是请客吃饭,不是绘画绣花,不是选秀节目。连最基本的商业逻辑都要违背的人,怎么能创业?
还有一类创业者,我们身边也不鲜见,这类人勤奋的简直令你无地自容。你工作时他也工作,你休息时他还在工作,你约他晚上吃个饭,说好 8 点,他 11 点才到,吃完了他又回去工作了。有时候想想自己一天睡 7 个小时,和人家一比都该判刑。
但往往这种创业者常会犯一类错误,就是 “自我感动”。一接受采访就说一周只睡几个小时,动不动就不吃不喝不眠不休,最后感慨一句创业没有捷径,只有拼命。即便不看他的项目,我也大概能猜到这个团队胜算几何,或者说值不值得投资。
为什么呢?因为努力只能决定你的下限,而选择可以决定你达到的上限。你把精力都放在提高下限,或者说放在止损上去了,哪还有机会抬头看路?流淌的汗水值钱吗?值,但别拿汗水去掩饰你做战略选择时的愚蠢。
选择当然大于努力,甚至可以说和出身、运气之类要素相比,努力是最不重要的。但没几个创业者愿意承认这一点,宁愿承认自己懒也不能承认自己蠢,这是人性。
最后还有一类,就是每天琢磨着如何喝凉水过日子的。比如你去百度搜一下 “创业 + 不花钱”,瞬间出来一堆垃圾内容,什么不花钱上头条、不花钱招人、不花钱验证项目之类的。创业者总觉得自己是人精,总能柳暗花明绝处逢生四两拨千斤,其实越不走阳关道你的路就越窄,如果真有不花钱就能做把品牌做好的事,BAT 每家养那么多市场公关人员是干吗呢?做慈善吗?
再插一句,对于媒体上铺天盖地的 “互联网创业就是烧钱” 这种论调,实在是难以苟同,哪怕是完全不靠谱的项目,早点花完钱回去老老实实上班,也比不死不活耗着强。试错、培养用户习惯、买流量都不叫烧钱,只有上坟才叫烧钱。
穷人思维阻挡了商业逻辑的运转
以上这些,都是最典型的 “穷人思维”,和人的资产、学识、经历都没什么必然关系。这种价值观本身没有什么对或错,有些还挺适合打工或做小买卖。但穷人思维放在创业的语境下就十分不合时宜,因为它阻挡了商业逻辑的运转。任何不能更优化资本变现通路的项目,都很难得到市场的认可。
即使是在被认为富有创业精神的美国,企业家作为一种职业,也只是少数人的专利。而自 2010年 来,中国初创企业数量每年以将近 100%的速度增长,到 2014年 达到 161 万家。这一速度几乎是排在第二名的英国的两倍,比英美日三国加起来还要高。实际上,真正赚钱的行业,根本用不着国家去号召,资本就已经疯狂逐鹿了,比如各类理财产品。而但凡政策鼓励或支持的事情,要么高风险,要么低回报。如果中关村的咖啡馆可以助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那么北影厂门口趴活的群众演员早就改写娱乐产业版图了。不是吗?
(文章来源:腾讯理财 本网编辑: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