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健康美容

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健康美容 >

东方庶食:从历史和哲学范畴看中西医之争

发布时间:2019-09-24 10:37

东方庶食:从历史和哲学范畴看中西医之争

不少喜欢讲历史故事的人,扬西医贬中医时,总是会说起清朝康熙年间的一桩往事,清宫剧中也演过这个桥段。1693年,康熙帝患上了疟疾,皇宫里的御医尝试了各种方法都不见效。束手无策之际,一位来自法国的传教士向皇帝献上西洋灵药,康熙帝服用后很快就痊愈了,这种灵药就是金鸡纳霜。
讲故事的人我非想从中得出这样的结论:西药强于中药,西医比中医厉害。事实上,金鸡纳霜也是一种土药,由秘鲁热带雨林中的金鸡纳树皮制成。传教士去当地传教,得了疟疾,服用金鸡纳霜后被治愈,金鸡纳霜便成为他们随身携带之物。
其实,西医进入中国是清朝后期的事。战败带给清政府觉醒的决心,变革的一部分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其中也包括西方医学。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一败涂地,泱泱大国竟然败在一个弹丸小国手中,举国震惊。革新派认为日本的崛起在于明治维新的成功,其中一项就是废除汉医,也就是中国传过去的中医。当时有一种全盘否定的倾向,中国很多传统的东西都被认为是不好的,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中西医之争真正地展开正是在此背景之下,持续了将近一个多世纪,一直到今天仍争论不休。
 

梁启超推崇西医,得了肾病去协和医治,据说手术中医生割错了肾,造成他的病情进一步恶化,躺在病榻上,梁启超还在为西医摇旗呐喊:“我们不能因为现代人科学知识还幼稚,便根本怀疑到科学这样东西。即如我这小小的病,虽然诊查的结果,不如医生所预期,也许不过偶然例外……”
作为医学生的鲁迅对中西医的评价较为客观:“中国人或信中医或信西医,现在较大的城市中往往并有两种医,使他们各得其所。我以为这确是极好的事情。倘能推而广之,怨声还要少得多,或者天下竟可以臻于郅治。”鲁迅对《本草纲目》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是一部很普通的书,但里面却含有丰富的宝藏。自然,捕风捉影的记载,也是在所难免的,然而大部分的药品的功用,却由历久的经验,这才能够知道这程度。”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明确确立了中西医结合的政策,中医、西医得以协同发展。然而,民间的争论却从未停止过。
2011年,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仅次于诺贝尔奖的拉斯克奖。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屠呦呦再次获奖。这两次获奖,均是表彰她发现了抗疟疾的特效药青蒿素。
屠呦呦获奖本是好事,却引来了一场不小的风波。有人说这是中医的胜利,而反对者则宣称青蒿素是地地道道的化学药,跟中国传统医学并无关系。
还是看看诺贝尔奖委员会的汉斯·弗斯伯格(Hans Forssberg)怎么说的吧,他说:“我们不是把本届诺奖颁给了传统医学。我们是把奖项颁给被传统医学启发而创造出新药的研究者……
因此,你可以说受到了传统医学‘启发’,但这个奖项并不是给传统医学的。”或者更准确的事实是,屠呦呦主持的项目组发现青蒿素是中西医结合的例证。他们从中药中受到启发,以现代科学的方法提取了青蒿素,并经过严格的实验论证,才最终将之变成了一种特效药。
中国也有句老话,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一旦生病,我们就要面对医生,疗效就成为考量医学的根本标准。因此,从治病救人的角度来看,医学应淡化中西之分,更应该强调有效和无效之分,而区分二者的标准是实践。


 
 
北京东方庶食的创始人吴利刚先生曾对中西医做出了这样的对比评价:
“中医注重的是病前科学,以人为本,主要研究各种疾病的发生原因,与饮食的关系,与季节的关系,与心情的关系,与环境的关系,与五脏的关系,这是中医思想。西医是病中科学,是一个人得病之后的科学。
中医研究的是怎样才能不让一个碗碎了,西医研究的是这个碗碎了,怎么再粘合在一起。中医是研究怎样做好防火工作不让房子着火,而西医则是着了火用什么灭火器。西医可以救急,中医可以救穷。总之各有各的特点,存在就有存在的道理。

 
如果用科学二字定位中医那简直太小了,中医思想是人类健康的哲学,明确的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五大系统的关系,可以说是人类健康的指南针。很多人都说中医不科学,因为没有标准。我想说,一个人高兴的时候和不高兴的时候标准一样不一样?一个紧张和不紧张的时候测出来的指标一样不一样?在个体中,标准有时候吓死人的,因为凡事有他的普遍性也有特殊性。用一个标准定位所有的人是不是就真的科学?”
同时,吴利刚先生对待西医的态度从来都是包容并蓄、和合共济:“我们不应该抗拒西方医学借助显微镜、电脑、CT、核磁共振、生化仪器等手段来确定人体的生理状况,从而精准判断出疾病的所在,带给我们确诊的便利;同时,我们也应该听从中医的阴阳失调、邪正相争理论,经过细致地调理,重建身体平衡,找回生命活力。”


(网上西部网)

上一篇:东方庶食,国内健康管理领域的领军者
下一篇:大爱无疆·走出‘银’影”

相关文章

 

教育培训

更多>>

人物专访

更多>>
免责声明| 关于我们 | 使用帮助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主管单位:西安新城西部信息与文化研究所 版权所有 网上西部网 CopyRight © 2014 备案号:陕ICP备15000786号 邮编:710016
网络部地址:陕西省政府大院鲁迅图书馆副一楼    编辑部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陕西工人报社3单元4楼
联系电话:029-87402878  传真:029-81624341  微信号:13389224618  QQ:2651333931  投稿邮箱:wsxbpt@163.com
 技术支持:旭阳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