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健康美容

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健康美容 >

陕西农业发展的“西农”印记 西农8号西瓜创收

发布时间:2016-03-22 11:28

当我们端起一碗面喜气洋洋、没放辣子又嘟嘟囔囔的时候,当我们走在退耕还林后陕北高原秀美山川的时候,当我们沁着茶香欣赏陕南灿若金波的油菜花海的时候,您是否想过,您所享受的这一切,都与一个特定的称谓——“西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000多年前,农神后稷在杨凌教民稼穑,由此开启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先河。1934年,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在此创建,这是当时西北第一所农林高等教育机构。“西农”的称呼,从此随着师生们的脚步传遍三秦大地、长城内外。此后的岁月,以“西农”为基础,杨凌陆续建立7所农业科教单位,农、林、水学科的上千名农业科教工作者聚集于此,使这里成了举世闻名的农科城。1999年,7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成今天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至此“西农”更是名扬海内外。

承远古农神后稷之志,行当代“教民稼穑”之为。“西农”创建特别是合并组建以来,立足陕西,面向西北,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在陕西农业发展中深深烙上了自己的印记。

百姓餐桌上的“西农”品种

提起粮食,人们忘不了西农教授赵洪璋的碧蚂1号。这个品种使陕西的小麦亩产从100多公斤提高到200多公斤,在1950年至1965年间,全国累计推广种植面积高达6亿亩,累计增产小麦155亿公斤。其推广速度之快、推广面积之大、增产效果之好、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之高,书写了我国小麦育种史上的传奇。毛泽东主席在接见赵洪璋教授时曾说,“碧蚂1号”救了大半个新中国!

继碧蚂1号之后,丰产3号、小偃6号、陕农7859、陕229、小偃22、西农979等品种,先后成为我省小麦种植6次大范围更新换代的主栽品种。从“要吃面,种小偃”,到“西农979,谁种谁富有”,陕西群众在口耳相传的俗语里表达着对西农的称赞。据不完全统计,西农先后培育了60多个优良小麦品种,累计推广面积18亿亩。

西农培育的玉米、油菜等新品种更是高举“陕”字大旗。育成陕单系列玉米新品种20多个,其中陕单9号、陕单902和陕单911推动了陕西3次玉米品种的更新换代,而“陕单8806”则连续2年创造千亩集中连片过“吨粮”高产纪录,成为全国第一个玉米高产典型。培育油菜新品种10多个,其中“陕油6号”累计推广800多万亩,成为我省主栽品种之一。粮安天下,农稳社稷。“十二五”以来,西农作物学研究领域先后选育出新品种82个,累计推广面积2.5亿亩。

陕西人吃西瓜,常常要问是不是“西农8号”。由王鸣教授培育的这个西瓜品种,因为具有丰产、优质、抗病、耐重茬、耐贮运及适应性特强等优点,现已在全国20余省(市、区)大面积推广,创下增收经济效益70亿元以上的纪录。

“秦冠”苹果、“秦光”油桃、“秦玉”杏、“秦红佳”樱桃、“农大猕香”猕猴桃、“西农早蜜1号”甜瓜……这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新品种,丰富了群众的果盘子。

大白菜,是人们餐桌上最常见的一道菜。你可知道,全省85%以上的大白菜都是西农老专家柯桂兰研究员带领课题组培育的秦白系列。而当我们品味那一口热烈醇香的油泼辣子时,请记住西农老专家庄灿然研究员,他培育的线辣椒新品种“8819”,使陕西的制干辣椒综合排名多年稳居全国首位,年出口量占到全国近一半。

黄土高原上的“西农”风景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陕北的黄土高原上,有风沙吹过水土流失,也有西农人用智慧和汗水筑起的绿色屏障。

围绕黄土高原生态治理与修复,西农专家在安塞、长武、延安、神木、子午岭、宜川、米脂等黄土高原不同生态类型区建立试验研究站(点),开展水土流失与生态修复定位监测研究50余年,提出了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理论、“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揭示了黄土高原水蚀动力过程,建立了黄土高原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在黄土高原建立了11个小流域综合治理示范样板,为解决黄土高原生态修复这一世界难题和实现陕西山川秀美工程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推动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多千米。

为同步解决黄土高原干旱缺水和水土流失问题,西农专家吴普特带领团队组建“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构建旱区农业高效节水科技创新体系。他们在陕北进行的山地红枣集雨微灌工程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创建“孟岔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灌水量由过去每亩169立方米减少到26-53立方米,产量由每亩800-1000公斤提高到1320公斤,节水70%,增产30%以上。与传统栽植方式、不灌水相比,亩产量增加了近10倍。2012年11月5日,米脂县孟岔村村民孟永兵带着4000箱自家产的大红枣,专程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感谢西农专家们对陕北枣农的帮助。

半个多世纪以来,虞宏正、朱显谟、山仑、李玉山、唐克丽、卢宗凡、李锐、邵明安等一批又一批西农专家把足迹留在黄土高原,把人生最美好的岁月奉献给陕西的山川秀美再造事业,为黄河清、高原绿、农民富作出巨大贡献,也在黄土高原上塑造了一道“西农人”的美丽风景。

田里田外的“西农”身影

小麦最怕赤霉病,得之如癌症。西农的李振岐、康振生等教授专攻此难题,其研究成果“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体系”,为我省粮食生产“十二连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在陕西农业产业发展中,西农专家们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系统解决了苹果腐烂病、红枣裂果霉变、猕猴桃品种短缺等关键技术问题;开展不同生态型日光温室开发应用等研究,推动全省设施农业规模达到150多万亩,年总产值86亿元;建立了秦川牛、奶牛、奶山羊高效养殖技术体系,提升了陕西畜牧业科技发展水平。

“去年我家种猕猴桃收入13万元,在全村只能排个50来名。”眉县田家寨村猕猴桃种植示范户孙乐斌说。像孙乐斌的发家致富,正是得益于大学农业科技推广的“西农模式”。近年来,西农建立了苹果、红枣、猕猴桃、甜瓜、核桃、茶叶、水产、小麦、玉米等24个试验示范站和40个示范园,覆盖全省10市32县,培育的科技示范户人均收入翻了两番。300多名推广专家常年活跃在三秦大地农业生产第一线,累计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350项、面积1.325亿亩,带动200多万户农民致富,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00多亿元。“西农专家”,已成为陕西农民心目中响当当的品牌。

西农的毕业生中,有40%以上选择在西部基层就业。陕西农业行政管理、产业领军、科技研发等领域都有一大批西农毕业的杰出人才。白水县林皋镇可仙村村民曹谢虎,也自称为“西农校友”。他在西农专家的培训指导下,依靠科学作务苹果,盖起300多平方米的新房,还登上哈佛大学的讲台。近年来,西农面向全省培训各级各类农村基层干部4.1万余人次、科技示范户和新型职业农民90多万人次。他们,成为成千上万个像曹谢虎那样的“西农校友”。

积极为各级政府建言献策,同样是西农人的职责所在。“十二五”期间,西农先后就农地流转、旱区农业科技可持续发展、农业用水管理、移民搬迁等问题,向陕西省和国家有关部委提交咨询报告和政策建议10余份。全校累计有200多名专家受聘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以及各市县农业科技顾问。

新常态,新起点。西农人深刻认识到,要实现新发展、新跨越,必须一如既往地根植大地、服务三秦,为陕西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奉献力量、挺起脊梁。


(文章来源:陕西日报    本网编辑:张楠)

上一篇:甘肃渭源党参
下一篇:陕西苹果作为国礼赠送德国总统

相关文章

 

教育培训

更多>>

人物专访

更多>>
免责声明| 关于我们 | 使用帮助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主管单位:西安新城西部信息与文化研究所 版权所有 网上西部网 CopyRight © 2014 备案号:陕ICP备15000786号 邮编:710016
网络部地址:陕西省政府大院鲁迅图书馆副一楼    编辑部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陕西工人报社3单元4楼
联系电话:029-87402878  传真:029-81624341  微信号:13389224618  QQ:2651333931  投稿邮箱:wsxbpt@163.com
 技术支持:旭阳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