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化体育

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文化体育 >

鬼工雷斧 通文达艺——雷达印象

发布时间:2017-02-24 16:55
鬼工雷斧 通文达艺——雷达印象
        第一次见到先生后,便有了一种伏案写点什么的冲动,也许是搁笔太久的缘故,除了去年为网站写过一篇《陕西文化网赋》之外,自己就像才尽的江郎,早已智尽能索了。但面对这样一位令人敬畏的老者,心,始终静不下来,不知从哪里开始。
        震撼我的并不是他那让一般人无法企及、炫眼耀目——“陕西省终身成就艺术家”的光环,也不是曾多次获文化部、中国音协、中国民协“突出贡献”等奖励的荣光。而是摆在我眼前这本汇聚他数十年,关于民间文艺理论研究成果的《<文博天下>——雷达艺文全集(第一卷)民间艺术文论集》。

 
        我无法想象出一个年逾八旬的耄耋老人是如何于万籁俱静的夜晚,佝偻着孱弱的身躯,在蜗居斗室之中,面对电脑一下一下地“敲”出这长达40万字的篇章,也无法揣度出这厚达500多页文字背后所凝结的所有栉风沐雨的跋涉和自觉自愿的责任——而这本书仅是他六卷《雷达艺文全集》中的第一卷!即便是不吃不喝,逐句逐段的读完,至少也得三、五天时间。
        “敬畏”由此而生,但我这个“畏”不是“惧怕、畏怯”,而是一种清晰认知后的震惊、尊重和对今后自身言行自律的心理状态。
         由于经管陕西文化网的缘故,两年前这个叫“雷达”的老人便进入了我关注的视线,也捕获了网上他所有的讯息,诸如他的模样。去年夏天,偶然在一个微信群中看到那个熟悉的头像,便加了他好友。但一直未与他有任何的沟通与交流,只是默默地留意他微信所分享的一切。可以说,我知道他,他对我却一无所知。去年底,不知什么原因他在众多的名录中发现了我,也许是“陕西文化网总编”的名头,或是网站的内容吸引了他,便分享给我他的一些文章和报道,随即我转发到了文化网。一来二去也算有了些文字“互动”,但这仅限于“谢谢、辛苦”之类的寒暄。
        春节前,他发来由他所敬仰的恩师霍松林先生题写书名,被陕西省文联列入“陕西知名老艺术家丛书”系列的《文博天下》第一卷正式出版的消息。这本书辑录了他60多年来研究民间文艺的理论成果,涉猎论述集成志书、陕西方言、古典文艺、民间故事、民间歌曲、民间舞蹈、民族器乐、西安鼓乐、戏曲曲艺、民间美术、延安文艺、秦域文化、宗教文化、非遗保护、文化工作等15个方面的100多篇文章。
        我在编辑、配图后,迅速将发表于文化网上的链接分享给他,随后他便要送我一本以表谢意。于是让我到家去取。并告了我电话和家址。
       本以为这个二十来岁便以《好姑姑》、《新嫂嫂》两首曲作同获全国业余歌曲创作比赛一、二等奖而声名大噪,后又历任陕西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陕西省文联常委、省音协常务理事及省剧协、曲协、舞协、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等职的著名民间文艺家住所,必是宽敞明亮、锦天绣地,却不成想五、六十平方的陋室里找不到与之身份相匹配的摆设和装修,甚至也没有一样像样的家具。散乱的床铺上散放着几本书籍,杂沓的书桌上很难再找到一块多余的空地。靠墙整齐码放的一捆捆《文博天下》使得这个本来就不大的卧室显得更是拥挤不堪。电脑荧屏的幽光映照着灰缸里掐灭的烟蒂和日记本上不苟的文字,这便是他驰骋于民间文艺的广袤原野,驾驭胸中千军万马,挥斥八极的世界——“龙门书屋”。

 
       先生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出生在韩城黄河岸边,梁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也许是太史公秉笔直书、崇雅黜浮的遗风所致,使得这里慧业文人、翰林子墨辈出。雷达便是其中之一。
       1961年,他刚从陕师大调入省音协,便在一年半的音乐采风活动中,访遍一百多个乡镇、村落,从200多个艺人口中、记录了一千多首(个)歌谣、民歌、戏曲、曲艺曲谱、唱词,积累并保护了大量极有原生态历史、艺术价值的俗文艺资料。发表了大量的诗词、散文、歌曲和论文
在随后省文化厅近20年的“从政期”里,他不断践行着将民间文艺的“俗文化”登堂入室,演变成“雅文化”的职责,恪守着一个文艺工作者的操行。
       最让先生自豪的是,从1979年起,参与的文化部和各有关协会发起、组织实施的宏伟的“修筑中华民族文化长城”工程,即“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陕西卷》的编辑出版工作——这是一项他用了三十多年才完结的十部、一千多万字的鸿著。
       面对书架上那半米厚的卷集,我愕然了。脑际中所有能涌现出的溢美之词都是那样的苍白无力,在那个没有电脑编辑的文字时代,这些图文背后所蕴含的不仅仅是通宵达旦的岁月和鞠躬尽瘁的奉献,而是那个时代文艺工作者的执着和使命。他们在用自己的生命铭刻出我们这个伟大民族所要承载的厚重!
       老人侃侃而谈、兴趣盎然,丝毫看不出有任何的倦怠。令我称奇的是,嗜烟如命的他,在一下午的闲聊中,竟没有点燃一根!这又是怎样的意志在驱使着他?
       从那套“十大卷”,老人又与我聊到了西安鼓乐。被国际音乐界和史学界誉为“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的西安鼓乐是中国古代传统音乐的重要遗存。它起源于隋唐,历经宋、元、明、清,至今仍然保持着相当完整的曲目、谱式、结构、乐器及演奏形式,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乐种之一。
       先生退休后,又与几位朋友协助民族音乐史学家、“西安鼓乐”理论的创始者和奠基人李石根老人完成了《西安鼓乐全书》的编辑出版,并参与“西安鼓乐”的中国、世界非遗申报工作。特别是在周至鼓乐之乡——南集贤村协助建立了农村文化保护基地,将现存的民间音乐、戏曲、曲艺、民间手工工艺、旧有农具、遗存保护等连为一体,对农村“非遗”的全面保护、发展,加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基本建设,促进农民团结、和谐与经济发展做出了卓尔不凡的成就。
       本可以含饴弄孙,颐养天年,却又学电脑、做视频、办博客。为培育、扶持青年继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身先士卒。2011年,支持他们成立的“陕西秦域文化传播中心”,又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和热情。

2017年元宵节夜晚,文坛“双雷”在周至
南集贤村观看西安鼓乐表演
       他将自己有限的业余时间、毕生的精力和全部的关注,都给了民间文艺。采风、学习、欣赏、关注、照应、摸索、研究,贯穿他整个的人生。他谦逊地说自己虽也学文学、写诗歌,却终未成为作家和诗人;恋戏曲,喜音乐,却不是音乐家和戏剧家。但散文集《采风录》、诗集《绿叶集》、专著《韩城方言概述》、《韩城秧歌》、歌曲集《雷达古典诗词歌曲选》等的出版发行和2015年底,“陕西省终身成就艺术家雷达先生作品音乐会”的成功举办,无不昭示他“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治学理念和大巧若拙、高情远致的品性。
        依照他《雷达艺文全集》的出版计划,第二卷《采风散记》,记录了他几十年采风生活、日记和艺史、艺理评章;第三卷《绿叶诗笺》,是他这一生纪实和艺术感悟的诗作总汇;第四卷《雷达古典诗词歌曲选》,汇集他探索中国古诗词谱曲和其他音乐创作成果;第五卷《他从乡村走来》,以文学传记形式记述他曲折而生动的从艺之路;第六卷《艺道足迹》,将展现他的日记和师友们对他的评论文章。
       面对这一宏愿,我不知能替他做些什么,哪怕是杯水之举。于是便邀了妻,给他电脑里安装了一套操作简单、效率倍增的“语音转换文字软件”,毕竟她在这方面是行家。希望这套通过朗读就可以变成文字的程序可以缓解他拼音输入的劳苦,节省他宝贵的时间。在听到妻在短短一下午时间,就利用这个软件录入了他三十余张扫描的日记时,他大喜过望。
      除此之外,又在网站开辟了“秦域文化”专栏,将他的论文、著述、随笔、杂记等,整理编发其中,又依照他的嘱托,将陕西所有地方戏曲的视频整理纳入。凭借陕西文化网的对外推介,让更多人了解、守护和传承这些祖辈们留下的文化遗产,也让诸如先生这般可敬之人安妥一下不知疲倦的心,歇息一下了。
      或许你在城里、乡下的某个角落,会看到一个拄着拐杖,身背相机,貌不惊人的背影,吸引他目光的不再是这个繁华喧闹的世界,而是一隅古建民居、一地民风乡俗,抑或是一曲鼓乐锣声,一张皮影剪纸。尽管他的腰身不再伟岸,但那正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文
秦岩)
作者与妻在雷达先生家
【作者简介】秦岩,笔名文言。祖籍山东潍坊,陕西文化网创办者,“三秦文化大讲堂”发起者,资深文化活动策划人、网站设计推广运营专家、自由撰稿人。
 

上一篇:陕西弘文书画院举办“丁酉新春联谊会”
下一篇:永恒的雷锋精神在传承

相关文章

 

教育培训

更多>>

人物专访

更多>>
免责声明| 关于我们 | 使用帮助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主管单位:西安新城西部信息与文化研究所 版权所有 网上西部网 CopyRight © 2014 备案号:陕ICP备15000786号 邮编:710016
网络部地址:陕西省政府大院鲁迅图书馆副一楼    编辑部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陕西工人报社3单元4楼
联系电话:029-87402878  传真:029-81624341  微信号:13389224618  QQ:2651333931  投稿邮箱:wsxbpt@163.com
 技术支持:旭阳科技